时间: 2025-11-28 13:14:39 | 作者: 仙津露一次性产品
从1986年到2000年,全国90%的本土汽水厂都倒闭了。北冰洋、天府可乐、正广和这些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,几乎全军覆没。
而可口可乐、百事可乐却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,市场占有率一路飙升,直至今日。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
说起80年代初的本土汽水,那真是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。走在王府井大街上,小卖部里摆的都是橙色瓶身的北冰洋;到了上海,石库门弄堂里卖的是正广和橘子汽水;武汉的滨江汽水带着长江边的清爽;重庆的天府可乐更是牛逼,号称中国人自己的可乐,里面还加了中药成分。
这些汽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,北冰洋的雪山白熊图案,象征着北京胡同里的夏日清凉;天府可乐的川渝风味,代表着巴蜀文化的独特韵味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觉身份证。
可到了1986年,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。他们打的旗号特别诱人:合资建厂,技术换市场。听起来是否很美好?外国先进的技术+中国本土品牌,强强联手嘛。
但事实证明,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斩首行动。以北冰洋为例,外方开出的条件确实很有诱惑力:提供先进生产线、包销产品、共同管理。可关键的陷阱藏在合同细节里——本土品牌必须放弃自有销售经营渠道,改由合资公司统一管理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什么?就是你的产品还是你的,但卖给谁、怎么卖、在哪里卖,全得听人家的。
外资进来后,马上开始玩捆绑销售这招。啥意思呢?就是经销商想要进北冰洋汽水,必须按1:1的比例搭配可口可乐。你想卖100瓶北冰洋?行,但你得同时进100瓶可口可乐。
这招真是太狠了,本来经销商的冰柜空间就有限,现在一半要给洋品牌,本土汽水的曝光度直接腰斩。1990年北京市场,可口可乐的份额从5%猛涨到32%,而北冰洋从75%暴跌到18%。短短几年时间,攻守完全易位。
到了90年代末,外资通过冰柜补贴、陈列费等手段,基本控制了80%的中小城市终端。去超市看看就知道,黄金位置全是可乐、雪碧,本土汽水被挤到角落里吃灰。沈阳的八王寺汽水厂最惨,从年产10万吨到2000年销量不足千吨,生产线都锈了。
如果说渠道绞杀是明刀明枪,那文化渗透就是暗中下毒。可口可乐在90年代搞了一波广告轰炸,不同人群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洗脑策略。
对城市精英,他们请张国荣、张曼玉拍《缘分》系列广告,画面是霓虹灯下的都市浪漫,配上这就是潮流,这就是可乐的口号。潜台词很明确:喝可乐=时尚。对农村市场,他们推出火车篇广告,绿皮车厢里挥汗如雨的农民工,花一块钱买瓶冰镇可乐,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配上清凉全世界的字幕,直击下沉市场的痛点。
还有,1996年的阿福贺岁广告,让传统年画娃娃抱着可乐瓶拜年,把西方饮料硬塞进中国春节场景。结果春节期间可乐销量同比暴涨47%。这就是文化入侵的威力,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你的消费习惯。
到2000年,全国90%的本土汽水厂倒闭,这场饮料大屠杀基本结束。直到2011年,北京一轻集团重启北冰洋品牌,才算是本土饮料的复仇之战正式开始。
重生的路有多难?光是找回原来的配方就费了老劲,他们派人满世界找退休老工人,从档案馆翻出发黄的1985年配方档案,才还原出桔子香精+蜂蜜的经典味道。
包装也下了功夫,复刻80年代的玻璃瓶设计,雪山白熊的图案一模一样。在微博发起晒童年味道线万,瞬间勾起无数人的童年回忆。
北冰洋没选跟可乐正面硬刚,而是专攻餐饮场景,成了簋街小龙虾、老北京铜锅涮肉的标配。2023年,北冰洋在北京餐饮渠道市占率达38%,复购率超65%。有了情怀加持,味道确实不一样。
饮料战场消停了,白酒又开始焦虑了。现在的商务宴请桌上,路易十三、轩尼诗XO经常占主位,茅台、五粮液虽然贵为国酒,却被一些人视为传统、老派。
这种认知是怎么形成的?洋酒玩了几十年的精英符号游戏。你看好莱坞电影,《华尔街之狼》《007》里的成功人士都是手持威士忌杯俯瞰城市,潜移默化地把洋酒和上流社会绑定,近十年中国上映的商业电影中,洋酒出镜率是白酒的2.3倍。
品鉴文化也是壁垒,威士忌有雪莉桶、泥煤味这些专业术语,还有各种品鉴会,把喝酒包装成高雅艺术。而白酒长期停留在豪饮、拼酒的粗糙印象里,缺乏现代品鉴体系。
价格心理战也很阴险,一瓶30年陈酿的轩尼诗XO卖一万多,消费者还觉得物有所值,但同价位的白酒就会被质疑是不是太贵了,这就是品牌溢价的威力。
面对消费升级和代际更迭,白酒公司开始探索去中年化转型。江小白算是吃螃蟹的,推出果味高粱酒,瞄准Z世代的微醺小聚场景。在成都、重庆等地,江小白打造白酒+民谣酒吧,100ml小瓶装可搭配水果茶调制特饮。
水井坊也在搞健康牌,推出井台·清酿系列,强调纯粮酿造、低酯低醇,甲醇含量只有国家标准的1/5。茅台更狠,直接跟中国航天合作,搞太空品酒会,用AR技术展示白酒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分子结构,传统工艺+现代科技的组合确实很酷。
关键在于,本土品牌需要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基础上,用符合当代价值观重新诠释传统。就像北冰洋用复古瓶身+国潮营销激活记忆,白酒用健康低度+科技赋能对话年轻人。
当然,我们不是要盲目所有外国品牌,而是希望在消费选择中多一份清醒。支持那些努力将传统与现代缝合的本土品牌,因为它们不仅是商业实体,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。
毕竟,一个民族的味觉记忆、饮食文化,才是真正难以被资本收购的精神财富。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自信,从每一次消费选择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