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5-11-28 13:14:30 | 作者: 仙津露一次性产品
跟传统酒比,它能做到「低卡」、「低糖或无糖」、「低脂」,但也不能随便喝。
我王者荣耀战队里有一位好友,叫熊猫,也是精酿啤酒品牌「熊猫精酿」的老板。
年初他给我寄了一箱私房苏打水,由于没包装标签,我以为就是普通的苏打水,喝的时候心理毫无负担。
发现它是个介于饮料和酒之间的、界限有些模糊的饮品,但最近悄悄火了起来。
它宣传「0脂」、「低糖」、「低热量」、「低酒精」,很受年轻人青睐,还引得饮料巨头们纷纷涉足。
它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,在我国也没有专属的标准,实际上就是这一个翻译,也并不算官方说法。
为基底的饮料,酒精度在5%左右,还可能加入一些水果调味剂什么的来创造不同的口味。
根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酒精》(GB31640-2016),食用酒精,就是以谷物、薯类、糖蜜或其他可食用农作物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,经发酵、蒸馏精制而成的,供食品制造业使用的含水酒精。
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些相对便宜的食品原料酿造成酒,再用蒸馏把其中的酒精给提取出来,别的部分不要了。最后的成品酒精度在95%以上。
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》(GB7101-2015)里对饮料的规定是: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0.5%。
《饮料酒分类》(GB/T 17204-2008),里面说,饮料酒是指酒精度在0.5%vol以上的酒精饮料,包括各种发酵酒、蒸馏酒以及配制酒。
如果是一瓶净含量500ml,酒精度是7%vol的酒,那么里面含纯酒精500×7%=35ml。
至于质量占比和体积占比要怎么换算,就挺麻烦了,因为还得考虑加了酒精之后对整个饮料的密度影响什么的,只能用一个「水溶液里酒精体积分数、质量分数、密度对照表」去粗估一下。
乙醇质量分数不超过0.5%,大体相当于酒精度数不超过0.7%,也就是说
简单来说,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健康了,不再想要喝成宿醉那样伤身体,但有些时候又想喝点小酒体验一下
而且它不像传统酒那样需要注重搭配、正儿八经调成鸡尾酒才好喝,硬苏打可以随便加各种调味剂,有
它让喝点小酒的场景也不再局限了,不用配西餐也不用去酒吧,随时随地就能喝起来。
像葡萄酒、白酒、啤酒这些,除了含酒精以外,都含有从原料中保留下来的糖、有机酸、抗氧化物质等等成分,这些成分支持了它们丰富的口味,可以说它们贵就贵在这些除了酒精以外的成分上。
这个没什么问题,不过这在饮料里面也算不上什么卖点吧,大部分饮料,以及酒,脂肪含量都非常低。
查了一下市面上的两款硬苏打酒饮料的热量,确实是比同量的葡萄酒、二锅头、五粮液等传统酒要低。
但是呢,由于那些酒酒精度数较高,一次也喝不了多少,所以拿同体积来比可能不太公平。
硬苏打饮料另一个宣传点是微醺无负担,它确实酒精度相对低,容易达到「微醺」的状态,而不容易达到大醉的状态。
。「小酌怡情,豪饮才伤身」是不对的,少喝一点反而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的说法更是没有科学证据的,
的一个限量。对于多数人来说,在一定的酒精摄入量内,其带来的风险是可接受的。
大家说的微醺,大概是一种有一点点晕,有点开心健谈,但还没有站不稳、判断力减退或者恶心呕吐的状态。
酒精下肚后,会被吸收到血液里,吸收的情况跟遗传因素、性别、体重、喝酒速度、喝酒种类、是否空腹等等很多因素相关,喝多少克酒精就微醺,不好一概而论。
有一个韦德马克公式(Widmark formula),能够准确的通过性别、体重等方面的一些参数粗略估算血液酒精浓度。该公式很复杂,这里就不具体算了。
虽然网上一直流传着碳酸气泡水兑酒会让人更容易醉的说法,往往解释是气泡水增加了酒精的吸收,但实际上并没什么特别靠谱的科学证据支持这一点,人体试验的结果也呈现出因人而异的结果。
[2]A hybridizing of effects as described at Alcohols Effects Archived May 5, 2007, at the Wayback Machine from Virginia Tech and Federal Aviation
[3]C. Roberts, S.P. Robinson,Alcohol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ation of drinks: The effect on blood alcohol levels,Journal of Forensic and Legal Medicine,Volume 14, Issue 7,2007,Pages 398-405,ISSN 1752-928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