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4-12-24 05:20:47 | 作者: 仙津回瓶系列
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发的全身性骨病,主要特征是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,骨微结构损害,使骨脆性增加,形成易发生骨折的状态。骨质疏松症大致上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,原发性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(Ⅰ型)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(Ⅱ型)和特发性骨质疏松。另外,观察到多种疾病,如内分泌疾病,结缔组织疾病,慢性肾脏疾病,胃肠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,均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症。
轻者可无明显症状,随着病情的进展,患者感觉到乏力,腰背容易疼痛,甚至全身骨痛。跌倒、摔落时,更容易发生骨折。严重骨质疏松还可导致身体出现驼背等变形情况。
骨痛:以腰背部疼痛多见,也可出现全身骨痛。疼痛多为弥散性,没固定的痛点。疼痛通常在姿势改变时、长时间行走后、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,甚至会出现活动受限。
脊柱变形:比如脊柱变形,严重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可使身高变矮、驼背等脊柱畸形,甚至影响心肺功能。严重的腰椎的压缩骨折,也会牵连到腹部脏器,出现便秘、腹胀等。
骨折:即脆性骨折,在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时有可能会出现骨折,好发于胸腰椎,其次为髋部、前臂远端、别的部位如肋骨、跖骨、骨盆等部位。骨折发生后,再次骨折的几率明显提升。
特发性青少年型:除了很典型的症状外,发病期间会突然生长停滞,容易多发骨折,之后疾病自然缓解。
骨质疏松并不全是缺钙,也有一定的可能是体内激素、代谢水平出现改变等原因引发的。
1、骨密度检测能够最终靠骨密度检测,测量体内骨密度,评估患者的骨骼质量诊断疾病,并预测骨折风险,评估药物医治的效果。
2、骨转换标志物检测通过此检测可以对疾病进行分型,抽血化验血清碱性磷酸酶、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等,反映骨形成情况及骨吸收情况,能够鉴别骨质疏松属于原发还是继发。
3、X线检查可以反映骨骼病理变化,判断身体是否发生骨折以及骨折严重程度。除此之外,还能够最终靠定量超声,初筛风险人群、监测骨骼变化,以及评估骨折的风险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小习惯,注意营养的摄入,多吃含有非常多的维生素D以及钙元素的食物,也可遵医嘱使用碳酸钙颗粒、地舒单抗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。
虽然骨质疏松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,但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。事实上,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可能受到骨质疏松的影响。在人生的各个阶段,如果存在一些特定的情况,都可能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。比如,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,如果长期营养不良,钙摄入严重不足,或者患有影响骨骼发育的疾病,可能会引起骨骼生长不良,为日后骨质疏松埋下隐患。对于中年人来说,不良的生活方式,如长期吸烟、过量饮酒、缺乏运动、长期过度节食等,以及某些疾病如内分泌疾病、风湿免疫性疾病等,或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,都可能使骨量慢慢地减少,从而引发骨质疏松。
骨质疏松的危害在于容易引发骨关节疼痛、影响关节的负重能力,甚至诱发病理性骨折等。
1、骨关节疼痛:骨质疏松主要考虑与体内骨量减少有关,轻易造成骨骼的硬度降低,刺激疼痛感受器,所以产生骨关节疼痛的症状,比如下腰部疼痛或者膝关节疼痛等。
2、影响关节的负重能力:出现骨质疏松时,由于负重骨的硬度降低,所以会直接影响关节负重能力,比如患者可能没办法长时间负重运动。
3、诱发病理性骨折:如果骨质疏松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严重,通常容易直接引发骨质的破坏,从而引发病理性骨折的问题,比如腰部压缩性骨折等,会直接产生运动功能障碍
骨质疏松的识别一定要通过骨密度测定,而预防则需从钙摄入增加、维生素D补充、规律运动、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等多方面考虑。
1.骨密度测定通过专业设备测量骨骼矿物质密度,评估骨折风险。定时进行骨密度检查,早期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并采取措施。
2.钙摄入增加充足的钙有助于增强骨密度,减少骨质流失。确保日常饮食中富含高钙食物,如乳制品、绿叶蔬菜等。
3.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,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。根据自身的需求,在医生建议下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或晒太阳获取。
4.规律运动适当的负重及肌力锻炼可刺激骨骼生长,延缓骨质丢失。推荐每周至少进行两次有氧运动和一次力量训练。
5.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干扰钙的吸收和利用,影响骨骼健康。提倡戒烟限酒,减少上述物质摄入,保护骨骼健康。若患者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伦磷酸钠片、维D钙咀嚼片等药物治疗
6.如果得了骨质疏松是不是只补钙就行了?怎样服用钙片?哪些钙片吸收比较好?
临床上,骨密度低于-2.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。三联用药方案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,包括钙剂、活性维生素D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药物。
因此,骨质疏松不能只补钙。对于既往有泌尿系结石的患者,补钙容易加重结石,应选择其他方法来代替补钙。骨质疏松与糖尿病、高血压一样需要终身用药,应在医生指导下依据自己病情调整用药。
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只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之一,还需提高患者的骨密度、骨质量,降低患者骨折风险。另外,并非所有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都会有明显症状,换而言之,疼痛症状消失并不意味着骨质疏松症已经治愈。
骨折后应该立即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,因为骨折已经提示骨密度下降到一定水平,骨质疏松程度已经较严重,而且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会增高,临床建议患者此阶段抓紧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,尤其骨折后制动,如休息、运动量减少,骨量会加速丢失,可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程度,应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。临床建议骨折以后老年朋友应确保饮食中钙的摄入、充分晒太阳;进而选择药物、钙片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,预防骨丢失,积极的补充骨质,提高骨密度,以防再次骨折。
诱发骨质疏松的药物有多种,临床上很常见的主要有部分激素类药物、华法林以及其他药物等,一般在用药过程
1、部分激素类药物:临床上部分激素类的药物,比如糖皮质激素、甲状腺激素等,易影响钙质的吸收,增加钙磷的排泄,从而能够诱发骨质疏松。
2、华法林:华法林是属于心血管科很常用的药物,能够更好的起到抗凝的作用,但同时会抑制降钙素、促进骨吸收,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的问题。
3、其他药物:临床上质子泵抑制剂,比如奥美拉唑或者兰索拉唑等,抗癫痫的药物,比如以及苯妥英钠等,都可能会引发骨质疏松的问题。
当发生骨质疏松时,应该要依据严重程度尽早决定治疗方案,否则后期容易诱发病理性骨折。
骨质疏松症患者必须要格外注意调整生活方式,加强均衡营养膳食,建议摄入富含钙、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。推荐每天摄入牛奶300毫升或相当量的奶制品。保证充足日照,建议上午11点至下午3点之间,尽可能多的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~30分钟,每周两次,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,尽量不涂抹防晒霜,以免影响日照效果。但需注意避开强烈阳光照射,以免灼伤皮肤。建议进行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。适合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,包括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。推荐行走、慢跑,太极拳、瑜伽、舞蹈和乒乓球等。同时注意戒烟限酒,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,尽可能的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