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酒的漫长凛冬

时间: 2025-11-07 21:59:34 |   作者: 华体网是正规网站吗

  

白酒的漫长凛冬

  风险提示: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,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,据此买卖,风险自负。

  超预期的惨淡数据与最新行业动态相互印证,库存高企与价格倒挂的恶性循环持续加剧,消费需求疲软与行业出清加速并行,此前众人预期的“触底反弹”化为泡影。

  中国白酒行业到底见底了吗?当下究竟是周期性调整的尾声,还是结构性衰退的开端?

  为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,我构建了一套涵盖6类18项“见底”前瞻指标的分析系统,结合三季报核心数据与行业实时动态,对照白酒产业史上两次危机经验和全球烈酒周期规律,尝试解析本轮调整的核心逻辑与未来走向。

  2025年三季度,白酒行业“强者愈强、弱者愈弱”的分化格局达到历史极值。

  仅少数头部企业维持增长韧性,多数次高端及区域酒企陷入营收利润双降的困境,行业出清速度显著加快,印证了“凛冬之下,唯有龙头抗寒”的残酷现实。

  贵州茅台以非常大的优势保持行业定力,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309.04亿元,同比增长6.32%;归母净利润646.26亿元,同比增长6.25%。但细看单季表现,第三季度营业收入390.64亿元,同比微增0.56%;归母净利润192.24亿元,同比微增0.48%,增速较去年同期的15.29%和13.23%大幅度地下跌,增长动能明显减弱。

  它的韧性核心源于三点。一是飞天茅台终端基础需求未崩,9月后动销环比改善;二是渠道改革持续深化,电商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超30%;三是基酒库存价值稳固,549.72亿元存货中基酒占比约80%,形成天然安全垫。

  五粮液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609.45亿元,同比下降10.26%;归母净利润215.11亿元,同比下降13.72%,核心产品普五批价长期低于出厂价,渠道信心受挫。泸州老窖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31.27亿元,同比下降4.84%;归母净利润107.62亿元,同比下降7.17%,其中Q3营收同比下滑9.80%,净利润下滑13.07%,低度国窖库存高企成为隐忧。

  次高端酒企全面陷入调整泥沼。洋河股份作为“苏酒老大”,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80.90亿元,同比下降34.26%;归母净利润39.75亿元,同比下降53.66%,Q3更是出现3.69亿元的净利润亏损,创近年单季最差表现。今世缘前三季度营收88.81亿元,同比下降10.66%;净利润25.49亿元,同比下降17.39%,Q3降幅逐步扩大至营收下滑26.8%、净利润下滑48.7%。酒鬼酒则连续三年交出“营收净利双降”成绩单,前三季度营收7.60亿元,同比下降36.21%,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,亏损980.55万元。

  区域酒企生存状况更为严峻。1-9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产量265.5万千升,同比下降9.9%,产量连续多年下滑。上半年已有超100家规上酒企退出市场,剩余887家企业中,多数面临“以价换量”挤压利润的困境——1-6月行业出售的收益微增0.19%,利润却同比暴跌10.93%,反映出中小酒企亏本甩卖、艰难求生的现状。

  首先,现金流收紧,五粮液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82.47亿元,同比下降5.19%;多数区域酒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,资金链紧张加剧。其次,库存高企,茅台库存周转天数高达995天(因基酒占比高不必担忧),泸州老窖库存周转天数915天,洋河、今世缘等企业终端库存占比超50%,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攀升至900天,同比增加10%。再次,盈利能力下滑,除茅台外,多数酒企毛利率同比下降,洋河、酒鬼酒等企业净利率降幅超30%,行业整体从“高毛利、高增长”向“低毛利、慢增长”切换。

  截至2025年11月1日,我搜集的行业动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趋势仍在进一步恶化,库存去化无进展,价格体系持续崩塌,需求端缺乏复苏动力,“凛冬”寒意更浓。

  高端白酒批价创历史新低,信仰彻底崩塌。53度飞天茅台散瓶批价跌至1640元/瓶,较年初2290元跌幅超28%,终端售价在“双十一”大促中更是跌破1600元/瓶;原箱批价同步降至1675元/瓶,部分经销商库存价值缩水超30%,亏损达数十万元。五粮液普五批价长期在790-830元区间波动,低于889元的出厂价,价格倒挂幅度超10%,经销商依赖厂家补贴维持运营。国窖1573高度酒批价840-860元,看似高于普五,实则“有价无市”,动销疲软导致经销商不敢接单。

  次高端及区域酒企价格战全面升级。青花汾酒20批价降至360元,较3月下跌20余元;水晶剑批价405元,终端成交价持续下探;古井贡酒古8价格首次跌破200元,区域酒企“乱价抛货”现象频发。仅有玻汾等大众产品价格相对来说比较稳定,箱价维持在480-490元,成为少数未出现价格倒挂的品类,反映出大众消费需求的刚性特征。

  高端酒企呈现“小商清库、大商压库”的两极分化。茅台中小经销商库存周期约40天,部分区域降至20多天;但大型经销商因前期备货与四季度补货压力,库存周期高达4-5个月。五粮液库存区域差异显著,低库存区域约1个月,高库存区域接近2个月,叠加待到货量,后续去库压力陡增。泸州老窖高度国窖1573库存约1个月,但低度国窖库存已达40-50天,到货后可能升至70天,库存结构失衡问题突出。

  次高端及区域酒企仓库存储上的压力全面失控。洋河海之蓝等中低端产品库存虽降至3个多月,但高端产品库存仍在4个月以上;汾酒青花30因批价下滑导致动销放缓,仓库存储上的压力持续上升;古井贡酒、今世缘等区域龙头库存普遍维持在3个月左右,部分中小酒企库存周转天数甚至超过180天,消化周期需1-2年,部分企业面临“库存未清、资金链断裂”的风险。

  需求端持续疲软,核心场景恢复没有到达预期。双节期间白酒动销同比下滑约20%,其中百元以上价格带下滑27%,商务宴请、礼品馈赠等传统核心场景占比从2019年的45%降至不足20%。1-9月餐饮收入增速仅0.9%,烟酒消费出现0.7%的下滑,宏观经济疲软与消费信心不足导致需求端缺乏支撑。同时,年轻花钱的那群人转向低度酒、啤酒等替代品,Z世代白酒消费占比仅12%,代际断层加剧长期需求压力。

  渠道端信心崩溃,补库意愿降至冰点。经销商打款周期从“季度压货”转向“月度按需补货”,预收款占营收比重行业平均仅12%,远低于见底指标的20%。“双十一”期间,线上平台补贴力度加大,高端白酒价格被压至地板价,部分渠道售价低于经销商进货价,进一步打击渠道积极性,形成“降价出货、信心下滑、不愿补库、库存积压”的恶性循环。

  按照我构建的白酒产业见底指标体系,当前行业在库存去化、价格修复、需求转型、竞争格局、政策支持、估值现金流六大维度均存在非常明显差距,远未达到底部确认区间,“漫长凛冬”是很客观的描述。

  见底核心指标要求行业整体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00天以下,头部酒企≤1.5个月,渠道库存层级比例1:1。茅台大商库存4-5个月,五粮液高库存区域超2个月;经销商与终端库存比例3:1,终端补库意愿低迷。若按当前去库速度,头部酒企仓库存储上的压力缓解需至2026年中,腰部及以下酒企则需1-2年,去库周期远超预期。

  价格见底需满足高端酒批价站稳关键关口(飞天2000元、普五889元以上),倒挂幅度收窄至5%以内。当前飞天茅台批价1640元,较目标差距360元(因宏观环境变化,未来也可能永远无法反弹到这样的价格);普五批价790元,倒挂幅度超11%;次高端价格战升级,倒挂范围从高端向中端蔓延。历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价格企稳通常比库存去化滞后3-6个月,即使库存开始改善,价格修复仍需漫长等待,当前尚未出现任何企稳迹象。

  需求见底需实现家庭自饮与新场景占比超50%,年轻消费占比≥20%,低度酒占比≥30%。当前家庭自饮与社区团购占比仅35%,Z世代消费占比12%,低度酒占比18%,均未达到目标值。传统核心场景萎缩与新场景培育缓慢形成“青黄不接”,需求端缺乏复苏的核心动力,短期难以改善。

  全球烈酒经验显示,CR5≥50%时行业进入稳定期。当前白酒行业CR5约35%,距离目标仍有15个百分点差距。尽管上半年已退出100余家规上企业,但中小酒企出清仍不充分,预计未来3年规上公司数将从887家降至500家以内,CR5提升至50%以上,竞争格局优化仍需时间。

  政策见底需消费刺激政策精准落地,M1增速回升至6%以上。当前虽有局部消费促进政策,但针对白酒的精准刺激不足;M1增速仅4.3%,居民储蓄率38%居高不下,消费潜力难以释放。

  估值方面,申万白酒指数PE(TTM)当前21倍,接近历史低位,但现金流健康度不足。头部酒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/净利润比值平均0.8,低于1.2的健康水平;中小酒企资产负债率超60%,资金链风险持续上升。估值底已现,但基本面底尚未确认。

  它们的成因、见底特征与复苏路径虽存在一定的差异,但均遵循“需求萎缩、库存积压、价格倒挂、行业出清、供需再平衡”的周期规律,它的核心经验为判断本轮“漫长凛冬”的见底时点提供了关键参照。

  危机成因在于多重负面因素共振引发行业信任与需求双重崩塌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宏观经济提高速度放缓,出口骤降;1998年山西假酒案重创行业信誉,消费者信心低迷;叠加2001年白酒从量税改革(每斤加征0.5元消费税),中小酒企成本压力陡增。行业呈现“量价齐跌”态势,产量从1997年的709万吨腰斩至2004年的331万吨,淘汰30%低端产能,“白酒夕阳论”盛行。

  当时的见底核心特征包括,一是产能去化彻底,行业产量连续6年负增长,中小作坊式企业大面积退出;二是价格体系触底企稳,茅台终端价从260元逐步回升至350元,结束持续下跌态势;三是消费结构开始转型,政商务团购渠道崛起,替代大众散饮成为高端酒核心需求;四是行业集中度初步提升,CR5从不足10%升至15%,茅台、五粮液逐步确立龙头地位。

  后来的复苏在于政策调控与企业战略转型形成合力。国家出台“扶优限劣”政策,限制低端产能扩张;头部酒企主动推进高端化,茅台通过提价与品质背书奠定高端定位,五粮液强化全国化渠道布局;渠道模式创新涌现,“盘中盘”模式成为区域酒企突围关键,通过终端拦截激活局部市场。

  危机成因在于政策性需求断崖式下滑成为核心导火索。2012年“八项规定”出台限制三公消费,高端白酒政务需求占比从45%骤降至不足5%;叠加塑化剂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担忧,行业陷入“需求崩塌-价格暴跌-库存高企”的恶性循环。飞天茅台零售价从2200元跌至800元,白酒指数最大跌幅达60%,茅五泸市盈率跌至个位数。

  当时的见底核心特征包括,一是供需再平衡信号明确,2015年茅台老酒价格率先回升,头部酒企现金流回暖,成为行业筑底的前瞻指标;二是消费承接完成,大众消费与商务消费占比从50%升至80%,填补政务需求空白;三是价格体系企稳,茅台批价在800元区间持续盘整,不再创新低;四是行业出清加速,2012-2015年淘汰酒企超500家,CR5从15%提升至25%。

  后来的复苏在于需求替代与渠道变革驱动行业反转。棚改货币化带来的财富效应激活大众消费潜力,消费升级推动高端酒需求复苏;电商渠道崛起,线%,打破传统多级分销的价格管控困境;头部酒企主动降速控产,茅台连续三年设定低个位数增长目标,推动供需再平衡。

  两次危机均经历需求冲击、库存积压、价格倒挂、行业出清的四个阶段;见底也都以价格企稳、库存去化、消费承接、集中度提升为核心信号;复苏动力均来自消费结构转型与头部企业引领的模式创新。

  核心差异只在于,第一次危机是“外部冲击+产能过剩”的被动调整,属于“行业性危机”,调整周期长达6年;第二次危机是“政策转向+需求断层”的结构性调整,属于“高端酒危机”,调整周期仅3年,复苏速度更快(2016年即进入上行周期)。

  本质区别则在于,第二次危机中大众消费基础尚存,需求替代速度快,而第一次危机需同时修复信任与需求,难度更大。

  对比两次历史危机的见底特征与当前行业现状,本轮“漫长凛冬”的调整深度、复杂性远超以往,见底周期将显著拉长,我的推算是在2027年前后实现。

  从调整周期看,第一次危机调整6年,第二次3年,本轮危机自2022年启动,截至2025年已持续3年,但当前核心指标(库存、价格、需求)仍未出现见底信号。考虑到本轮是宏观经济疲软、消费代际更替与结构性产能过剩的“慢性病”,而非前两次的“急病”,调整周期预计为5-6年,即2027年前后触底。

  从核心指标看,CR5需提升至50%以上,当前仅35%,预计未来3年每年提升5个百分点,2027年有望突破50%;价格这一块,飞天茅台批价需站稳2000元,当前1640元,需等待消费信心修复与库存去化完成,预计滞后库存见底3-6个月。

  从前瞻信号看,参考第二次危机经验,茅台老酒价格与头部酒企现金流是领先指标。当前茅台老酒价格仍在探底,多数酒企现金流承压,预计2026年下半年将出现信号共振:一是茅台老酒价格止跌回升;二是行业库存周转天数降至500天以下;三是M1增速回升,消费信心改善。若2026年春节动销超预期,将进一步确认筑底进程,2027年郑重进入复苏周期。

  全球烈酒行业在过去半个世纪历经多轮危机,从苏格兰威士忌的产能过剩、日本清酒的泡沫破裂,到美国波本的贸易冲击、法国干邑的渠道萎缩,它们的危机应对与复苏路径为深陷“漫长凛冬”的白酒行业提供了宝贵镜鉴。

  通过对比国际案例的核心逻辑与关键数据,能清楚界定白酒当前所处的周期位置,预判见底信号与未来转型方向。

  2008年金融危机后,苏格兰威士忌行业陷入库存高企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危机。行业库存周转天数飙升至1200天,核心产品批价同比下滑25%,出口额因全球消费萎缩下降18%。它的复苏路径呈现鲜明的慢去库、高分化特征

  头部企业(如帝亚吉欧)果断削减30%基酒产能,通过“老酒高端化”将超期库存转化为高的附加价值产品(如30年以上单一麦芽威士忌),而中小酒厂则通过并购整合退出市场,行业酒企数量从320家压缩至180家。这与当前白酒行业“头部控货、中小甩卖”的分化态势高度相似,但威士忌通过产品分级消化库存的效率更优,而白酒当前仍依赖简单降价,未形成价值转化通道。

  危机期间,苏格兰威士忌加速开拓新兴市场,对印度、中国等市场的出口额年均增长20%,2012年出口额占比突破60%,2022年进一步升至70%,其中印度取代法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市场,十年出口量增长超200%。反观白酒,2024年出口额仅9.7亿美元,占全球烈酒市场占有率不足0.5%,茅台等头部企业海外收入占比不足3%,尚未形成有效的外部需求支撑。

  2016年威士忌行业见底时,核心指标呈现共振。行业库存周转天数从1200天降至400天,单一麦芽威士忌占比从30%提升至50%,头部企业(帝亚吉欧)市占率从25%升至35%。对照白酒当前900天的库存周转天数、12%的低度酒占比,去库与产品结构优化仍需至少3-5年。

  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,清酒行业经历量价齐跌与企业倒闭潮。产量从150万千升降至60万千升,酒造数量从3200家锐减至1500家,核心花钱的那群人(中年男性)需求萎缩30%。但它通过“产品创新+文化绑定”最后实现逆袭。

  针对年轻群体与女性消费者,清酒企业推出35度以下低度产品(占比从10%升至40%),开发果味清酒、预调鸡尾酒(RTD)等适配休闲场景的品类,家庭自饮占比从30%提升至60%。而白酒当前低度酒(≤40度)占比仅18%,RTD产品尚处试点阶段(如五粮液韩国嗨棒),未能有效承接年轻消费需求,传统宴请场景依赖度仍超60%。

  通过绑定动漫、匠人精神等文化符号,清酒打造“风土派”品牌形象,如滋贺县富田酒造深挖琵琶湖水源特色,开发酒粕护肤品、文创周边,将酒造转化为旅游景点,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。白酒虽有深厚文化渊源,但当前仍聚焦“政务商务礼赠”,未能转化为当代生活美学,年轻群体认知度持续下滑。

  2005年清酒行业见底时,行业CR5从25%升至55%,女性消费者占比从20%提升至45%,出口额占比突破15%。当前白酒CR5仅35%,年轻消费占比12%,海外收入占比不足2%,关键指标差距显著,见底周期或将长于清酒的15年。

  2024年以来,法国干邑因限酒令与夜场管控陷入危机。高端餐饮渠道销量下滑43%,进口额同比下降33%,渠道库存足以覆盖12个月需求。它的转型路径对白酒应对商务场景萎缩极具参考价值。

  干邑企业将重心从高端夜场转向便利店、商超等大众渠道,推出300元以下入门级产品,自饮消费占比从20%提升至45%。这与白酒当前“100-300元大众价格带动销稳健”的特征一致,但干邑通过快速渠道切换实现需求承接,而白酒仍有60%产能集中于500元以上价格带,转型滞后。

  针对经销商低价抛货,行业协会联合头部企业设定最低限价,同时通过销量返利与库存补贴稳定渠道利润,批价波动率从15%降至5%。白酒当前虽尝试控价,但缺乏行业协同,头部企业单独限价难以奏效,需借鉴其协会牵头与利益绑定的模式。

  综合这些国际案例可见,烈酒行业危机复苏的共性规律是去库彻底、需求替代、格局优化,三者形成共振方可确认底部。

  参考国际经验,白酒需将行业库存周转天数从900天压缩至300天以下,低度酒占比提升至30%以上,头部企业CR5突破50%,预计这一过程需至2027年。当前仅估值指标(PE 21倍)接近底部,库存、价格、需求等核心指标仍处调整期,尚未出现共振信号。

  白酒需加速推出40度左右的国际标准产品,布局RTD预调酒抢占年轻市场(参考五粮液韩国嗨棒案例);通过数字化重构渠道;将民间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生活美学,绑定文旅、文创场景(学习日本清酒的IP赋能)。

  国际案例显示,依赖简单扩产、降价的复苏难以持续(如美国硬苏打水市场的价格战)。白酒需摒弃过去“量价齐升”的粗放逻辑,转向品质、品牌与场景的精细化竞争,否则可能陷入复苏、过剩的循环。

  今日的中国白酒行业从未经历过如此深刻的危机与变革,也从未面临过如此复杂的内外部环境。

  但对比两次历史危机与国际同业的成长曲线,白酒(烈酒)行业从未因调整而衰落,反而在危机中完成了品质升级、品牌集中和模式创新。

  当前,白酒仍处于去库初期、需求真空与格局分散的三重压力下,见底需等待库存去化达标、价格体系修复、需求结构转型的共振,这一过程或将延续至2027年。

  但渡过危机后,白酒行业将彻底告别野蛮生长的过去,迎来品牌化、全球化、健康化的新时代,真正成为兼具民族特色与全球竞争力的产业。

  雪球三分法是雪球基于“长期投资+资产配置”推出的基金配置理念,通过资产分散、市场分散、时机分散这三大分散进行基金长期投资,以此来实现投资收益来源多元化和风险分散化。点击下方图片立即领取课程

  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  “木头姐”重申特斯拉2600美元目标价:该估值的90%是基于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,这还不包括擎天柱机器人

  上海又有顶流演唱会!连嗨6场,部分道路和地铁口将临时管控,警方最新提醒→

  “刘思涵的校服在非洲”火上热搜,博主否认摆拍:在安哥拉生活一年多,这里有很多二手中国衣服,一件最低不到10元

  首款国产eSIM手机!OPPO Find X9 Pro卫星通信版预售:6999元

返回列表
To Top